找到相关内容54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印光佛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初探

    审时度势、深思熟虑的抉择。  第二是,佛儒融通,以儒为用,互参互证,相互生发。  这有三方面的表现:  一是佛教以孝为本论。这一思想,不仅在  二是以“五戒”“十善”与儒学“五常”“八德”相参证。  印祖在《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)中说“言戒善者,五戒不杀即仁。不盗,即义。不邪淫,即礼。不妄语,即信。不饮酒,则心常清而志凝,神不昏而理现,即智。五戒全持,不堕三途,恒生人道,此与儒之五常大同”;又说“十...

    俞朝卿 弘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42067019.html
  • 佛教伦理价值的随缘顺变

    随缘顺变,援儒人佛,才得以缓解。华严宗的宗密将佛教的“五戒”与“五常”相比,说“佛且类世五常之数,令持五戒”(《原人论》)。禅宗契嵩也强调佛教的“五戒”和儒家的“五常”是等同的。他说:“夫不杀,仁也;...

    林兆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51769736.html
  • 略论佛教戒律的现代意义

    多有过失,能犯诸戒,是故佛特遮止,令不毁犯,乃能守护余之律仪,故名遮戒)。佛教传入中土,其戒律亦本土化,用儒家的五常比附佛教的五戒(不杀生为仁,不偷盗为智,不邪淫为义,不妄语为信,不饮酒为礼),道教...注释:   [1]湛然:《法华玄义释签》卷4。   [2]英﹒ 渥德尔:《印度佛教史》(中译本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7年,第170页。   [3] 关于五戒与五常的研究,可参考圣凯《论儒佛道三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673529.html
  • 什么是五戒?

    理惑论》中,故将佛教的五戒,配於儒敦的五常——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 但是五戒与五常的配法,向来各有不同: 一、天台《仁王经疏》中是这样的:不杀生配仁、不偷盗配智、不邪淫配义、不饮酒配礼、不妄语配信。(大正...邪淫配礼,不妄语配信,不饮酒配智。 但此以佛教五戒配合儒教五常的方法,只能说明人间的道德标准,有一相近相接的趋势,却不能说是绝对贴切的。别的不说,光以不饮酒一戒而言,虽然含有礼与智的精神,但是儒教的礼与智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54576283.html
  • 中国佛教与伦理建设

    中国佛教富有融合的性格,如以五戒比附五常,以及五行、五方、五星等。天台宗人智顗不仅把佛教的“五戒”与儒家的“五常”视为同一,而且还认为“五戒...防盗;《易》测阴阳,防妄语”。[14] 宋代契嵩撰《辅教篇》,也把佛教的“五戒”、“十善”说成和儒家的“五常”相一致,...

    方立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2649239.html
  • 永觉元贤禅师《呓言》

    性为情之分也。  或问:五常可以言性否?曰:就体指用、约用归体,故以五常方性,而性实非五常也。盖性乃一体浑然,本无名相,自一理随缘,斯有五常之名。如金随缘而为 镮钗钏悉是金,若直指金之本质,则 镮钗钏云乎哉?宋儒不达此理,乃以五常为性,谓性中有此五者之分别。故其言曰:儒者全体有许多道理,各各自有分别,有是非,降衷秉彝,无不各具此理。释则只是浑仑的事物,无分别,无是非。夫谓全体中有许多道理者,非名相...

    永觉元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5567353.html
  • 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、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

    五戒”比同于儒家的“五常”,认为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仁义是“异号而一体”[17] 的。《颜氏家训.归心篇》中说:“内典初门,设五种禁,与外书仁义五常符同。仁者,不杀之禁也;义者,不盗之禁也;礼者,不邪之禁也;智者,不酒之禁也;信者,不妄之禁也。”这种说法,后来几乎成为一种定论,并成为中国佛教伦理的重要内容。受儒家...

    洪修平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2349232.html
  • 浅谈宋初佛教伦理的世俗化和儒家伦理的本体化

      契嵩提出了“孝名为戒”、“孝为戒先”的重要命题,只有依孝才能持戒,否则无法达成戒的目的。契嵩还把佛教“五戒”与儒家“五常”统一了起来,“夫不杀,仁也;不盗,义也;不邪淫,礼也;不饮酒,智也;不妄语,信也。”(注5),认为戒中有孝。把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联系起来,契嵩并不是第一个人,被 后世誉为历史上第一位兼通儒、释、道三教思想康僧会,已经把佛教的“五戒”与儒家的“五常”相提并论,但是把五戒作为「...

    应丽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83541404.html
  • 佛教义理如何诠释和谐思想

    项内容,规定严重违犯前四戒(称四重戒、四波罗夷戒,改其中的“不邪淫”为“不淫”),将受到被驱逐出僧团的处罚。   中国佛教高僧或身为儒者的居士,在解释五戒时,常常将五戒与儒家名教的五常(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)会通,认为二者在基本含义上是一致的。南北朝时影响很大的伪经(中国人假托佛的名义撰写的经)《提谓波利经》中最早将佛教的五戒比作儒家的五常、五行、五方及五星等。北齐儒者居士颜之推在《颜氏家训·归心篇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14066869.html
  • 佛教义理是如何诠释和谐思想的?

    四戒(称四重戒、四波罗夷戒,改其中的“不邪淫”为“不淫”),将受到被驱逐出僧团的处罚。  中国佛教高僧或身为儒者的居士,在解释五戒时,常常将五戒与儒家名教的五常(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)会通,认为二者在基本含义上是一致的。南北朝时影响很大的伪经(中国人假托佛的名义撰写的经)《提谓波利经》中最早将佛教的五戒比作儒家的五常、五行、五方及五星等。北齐儒者居士颜之推在《颜氏家训·归心篇》中明确地说:“内典初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03569104.html